資料記載:中國是茶的故鄉,中國人發現并利用茶,據說始于神農時代,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。直到現在,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。中國茶文化與茶具文化的關系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正是因為對茶文化的熱愛,茶具收藏才漸漸成為時尚和熱門。茶具收藏自古就有,既能實現泡茶的功能,又能作為家居裝飾,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增值空間,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許多茶友都愿意收藏幾件自己喜歡的茶具。
紫砂壺是民間收藏的大項,20世紀70年代末起,紫砂壺的投資價值受到了人們青睞,而瓷器茶壺也因其精致的外形及富有欣賞價值的外觀及繪畫,也被許多收藏愛好者所喜愛。
歷代茶具中的珍稀品種,如唐代邢窯的白釉璧形足茶碗、南宋建窯黑釉兔毫紋茶盞、清代乾隆陳蔭干制宜興紫砂竹節提梁壺等,現在都已是國內外各大博物館中的珍藏品了。另外,茶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部分,傳世的圖畫書法中,也處處可見茶的蹤影。透過這些器物與書畫,呈現出古人多姿多彩的茶文化。
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、飲茶的文化,作為開門七件事(柴米油鹽醬醋茶)之一,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。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,博大精深,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,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。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。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,深入中國的詩詞、繪畫、書法、宗教、醫學。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、生產的物質文化、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,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。
中國人飲茶,注重一個“品”字。“品茶”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,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。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,擇雅靜之處,自斟自飲,可以消除疲勞、滌煩益思、振奮精神,也可以細啜慢飲,達到美的享受,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。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筑物、園林、擺設、茶具等因素組成。飲茶要求安靜、清新、舒適、干凈。中國園林世界聞名,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。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,用木頭做亭子、凳子,搭設茶室,供人們小憩,不由意趣盎然。
中國是文明古國,禮儀之邦,很重禮節。凡來了客人,沏茶、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。當有客來訪,可征求意見,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,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。
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,向來注重精神和物質的同步發展,自古中國人就有飲茶的習慣,品茶可以愉悅和放松自己,茶館、茶室作為繼承和發展茶文化的載體,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,中國古代建筑風格主導著飲茶環境,通過古建筑風格更好地襯托出現代茶館、茶室的韻味,是中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。下面就帶你走進中國名茶之鄉——廣西凌云縣品天下第一壺長壽茶,賞大茶杯的海容之景韻。
“天下第一壺”位于廣西凌云縣縣城澄鏡橋西、泗水河之濱,壺高8 .18米、直徑13.8米、重6. 8噸,容量為177. 2立方米,整個壺身是用鋼鐵鑄成。
大茶壺坐落在4米高的塔基上,壺內安有噴水管,水流從傾斜的茶壺嘴注入兩個杯口直徑為3.18米、杯高1.98米的大茶杯中,每個茶杯可盛水9立方米。
該茶壺于2003年9月12日動工,9月28日竣工,先后共投入30萬元。據可查詢的資料考證,在這之前只有廣州梅州興寧市的茶壺最大,其壺高7. 8米,直徑為10 .8米,故凌云縣大茶壺目前為“天下第一”。
16年來大茶壺“風雨露宿”、“ 灰塵餐飲”,受自然侵害已銹跡斑斑,“面生麻痘”岌岌可危,于是當地政府招標翻新改造大茶壺及周邊環境。2019年2月我司在競爭性談判中中標,經過20天的施工對整個大茶壺及兩個水杯進行翻修改造,并繪制特色圖案,安裝LED彩燈帶150m,LED射燈3個;使大茶壺及大茶杯的面貌煥然一新,夜景絢麗多彩。
凌云縣位于廣西西北部,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麓,海拔在210至2062米之間。凌云縣百歲以上壽星有365人,高過世界長壽區認定標準占人口的比例,是中國首個“全國異地長壽養老養生基地”,享有“山上水鄉、古府凌云、宜居天堂”的美譽;境內居住著壯、漢、瑤三個主體民族,2011年末總人口19.55萬,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5%,199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享受少數民族自治縣待遇,2002年國務院確定為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。
凌云古稱泗城,亦說是縣名,亦說是府名,均得名于山水;城東有凌云山,為凌云縣內群山之冠,縣內又有江河四水交錯匯入城下,故稱泗城;凌云縣秦朝屬桂林郡,清乾隆五年(1749年)設置凌云縣;該縣山青水秀,文化昌明,古時素有"書畫之鄉"和"滿城功名門第"之稱,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。
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開發建設和各項創建活動的開展,先后獲得了“中國名茶之鄉”、“全國綠化模范縣”、“國家園林縣城”、“全國重點產茶縣”等國家、省部級榮譽稱號。大茶壺修繕改造完成后,成為扮靚凌云古城、彰顯生態文明示范縣、中國名茶之鄉的點睛之筆,奪目之珠。
編者后記
這是豐景開通“豐景人投稿”專欄短短兩個月以來,張友金先生的第三篇文稿的撰寫與發布。在進入豐景大家庭之前,張友金先生曾任雜志編輯、報刊記者等職務。寫作、攝影、書法是張友金先生一直以來堅持的愛好,他論文作品曾入選人民日報主題論文優秀作品;部分文學作品被收入《山風》、《苔花集》;書法作品入冊屆中國·潁州西湖碑林海內外書畫大賽珍藏;攝影作品《社戲》獲首屆知識共享攝影大賽社會人文類·優秀獎。
如今,張友金已至65歲,依然保持著對事業的熱愛、對寫作的摯誠,更是把寫作融入到工作中,融入到對豐景建設作品解讀中。從《血火涅槃臺兒莊》到本文,我們能夠感受到張友金先生對古建追本溯源的執著,以及參與到豐景守護傳統、守護古建筑事業中的驕傲。如果說,豐景的匠人奮斗在一線用精湛的技術與汗水守護中國古建,張友金先生則以撰記人的角色傳遞守護中國古建的力量。每一個豐景人,都在以一顆匠心為古建事業盡著最大的努力,并將不斷堅持下去,致力于讓古建之風開遍全國,讓歷史的遺珍璀璨奪目。
豐景古建:
地址:湖北省大冶市礦冶大道351號
郵編:435100
電話:0714-8041658 13972789768
傳真:0714-8042010
郵箱:289522909@qq.com
豐景設計:
地址:深圳市福田區彩田南路中深花園A棟2308
郵編:518026
電話:0755-84528836
傳真:0755-84528839
郵箱:scenery2008@qq.com
品牌顧問:
成都忒休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
聯系電話:13880671418